月光曲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08-28 18:00:49
月光曲教学设计

月光曲教学设计

作为一名教职工,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。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曲教学设计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月光曲教学设计1

【教学目标】

1、通过学习课文,积累幽静、波涛汹涌、陶醉等词语。

2、在教师引导下,有感情朗读课文。

3、开展想象,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。

4、通过学习课文,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。

【教学重点】

1、开展想象,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。

2、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。

【教学难点】

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。

【教学时间】

2课时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引新,导入新课

1、听音乐,揭示课题:

月光曲。

2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名曲背后的故事。

(音乐月光曲的引入,让学生伴着优美和谐的曲子,进入课文的情境中,从听觉上刺激了学生,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因素,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。)

二、初读课文,了解内容

1、检查预习,完成填空:

《月光曲》是由著名的音乐家( )谱写的。

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什么了解?补充介绍贝多芬。

(适时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,为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品格作铺垫。)

2、快速阅读课文,找出月光曲的内容:

⑴ 指名交流。

⑵ 学生自由读,找出旋律变化的内容,说说理由,指导朗读。

⑶ 合作读整段文字。

(采用倒叙的手法,让学生从文字上感受《月光曲》所描绘的魅力意境,再利用音乐、图片进一步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,进行朗读训练,使学生的语言和乐曲融为一体。)

三、讲读课文,深入感悟

1、过渡引入故事,理解茅屋这个词,开展想象,说话练习。

2、引读兄妹俩的对话,开展想象,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变化。

3、学习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,开展想象,体会贝多芬的惊喜。

4、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。体会贝多芬的创作灵感。

(以讲故事的形式,让学生通过对《月光曲》的创作过程的学习来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,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,进行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。)

四、回顾前文,点明主题

1、再读月光曲的内容,体会作家创作的动力。

2、再一次感受乐曲的力量。

(读,学生表达。)

3、理解兄妹俩的陶醉。

4、总结。

(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,以读代讲,感受乐曲带来的震撼力,提升学生的情感,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。)

【板书设计】

月光曲

好奇 同情 激动

贝多芬 走近走进茅屋

月夜美景

同情穷人

月光曲教学设计2

教学要求

1.学会本课8个生字,正确读写“谱写、幽静、蜡烛、失明、纯熟、陌生、清幽、琴键、陶醉、苏醒、飞奔、记录、莱茵河、霎时间、微波粼粼”等词语。

2.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背诵第九自然段。

3.了解贝多芬创作《月光曲》的经过,体会音乐的魅力,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,从而培养学生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,并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。

4.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,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,展开适当的联想,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。

课时安排

第一课时:自学课文,理清文章层次,范读课文,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部分。

第二课时:学习课文第二段第二部分,总结课文、练习。

教学课件:《月光曲》

教学过程:

第一课时

一、揭示课题

“同学们,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,那就是《月光曲》的故事。”运行课件《月光曲》,音乐声起,幕徐徐拉开......)“这篇课文很美,也写得比较深,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,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:

1.《月光曲》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,是谁写的?

2.《月光曲》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?”

[设计意图: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,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。]

二、初读感知

1.师:《月光曲》是首什么曲子?

2.结合学生回答,课件出示贝多芬资料,以激起学生学习情绪,让我们来看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吧:

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。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,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: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。......做到这一点,我将是多么的幸福!

[设计意图: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,了解《月光曲》是什么。]

三、学习生字词语

1.学生自学生字词,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,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,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。

2.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。(点击字形结构,会显示例词。)能说说‘幽静’‘纯熟’‘陶醉’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吧?会用这些词语写个句子吗?“(点击课件出示解释和例句。)

3.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。

4.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。

[设计意图:准确掌握本课8个生字词,提醒学生读准”茵“”霎“”粼“的读音,注意”盲“字的书写,读准”啊“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读法。]

四、学习第一自然段

1.齐读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?

课文讲贝多芬创作《月光曲》的传说。什么是”传说“?(民间流传的说法。)既然是传说,也就说有可能是真的,也有可能不是真的。

2.理解”谱写“:

““歌谱”同学们是知道的,根据歌词写谱,叫“谱写”。如果没有歌词,单纯作曲子,也叫“谱写”,简单的说法叫“谱曲子”。曲子写好了,就叫什么?“(”谱成“)

写曲子叫”谱写“,写出非常壮丽的诗,也可以说”谱写了一首壮丽的诗篇“”谱写了一首扣人心弦的诗篇。

[设计意图:让学生感知一自然段总的介绍了《月光曲》的来历。]

五、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

1.读书。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。

一天夜晚,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?(断断续续的弹琴声)

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?(弹的正是他的曲子。)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,他到各地旅行演出,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,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。

启发学生联想:“同学们想一想,这幅画 ……此处隐藏24121个字……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
⑵ 能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合理想象,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。

⑶ 通过合作学习,能根据课文描写探究贝多芬创作《月光曲》的灵感。

3、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
⑴ 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兄妹互相体贴,感人至深的手足之情。

⑵ 体会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,他同情劳动人民,愿为知音创作的美好思想感情。

【教学过程】

一、课前谈话

那谁能简单介绍一下贝多芬。

出示贝多芬照片、学生介绍贝多芬、出示文字、指名读。

二、揭题

今天我们来了解他的另一部著名的钢琴曲,叫《月光曲》。揭题,读题。

三、据题提问

1、那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?学生提问。教师梳理。

⑴ 《月光曲》是怎样的?你觉得这个曲子跟什么有关,听这个曲子会是怎样一种感觉,假如还有一个曲子叫《阳光曲》。它们会相同吗?

⑵ 《月光曲》是怎样谱成的?

2、满足你们的第一个愿望,一起欣赏《月光曲》。请闭上眼睛。听听是否与我们刚才的猜测相似。

3、课文什么地方描写了这些画面?(第9自然段)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跟兄妹俩一起去感受吧。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。欣赏了《月光曲》,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。

四、学习课文2~8自然段,探究贝多芬创作《月光曲》的灵感

《月光曲》动听吧?可这么美妙的旋律是怎样诞生的呢?贝多芬创作《月光曲》的灵感是什么呢?接下来是不是该你们满足我的愿望了?一起探究吧!从哪里去寻找答案呢?

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叫:传说,什么叫“传说”?

(民间流传的故事,不一定是真实的。但民间传说往往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某一种愿望。)

1、请自由朗读课文2~8自然段,找找贝多芬创作《月光曲》的灵感是什么?哪些景,哪些情触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灵感呢?

2、学生自读课文,找依据。

3、小组交流。

4、全班交流:

(有个词叫“此情此景”,那就先讲“情”吧。)

⑴ 情(遇知音):

① 一个姑娘说:“这首曲子多难弹啊!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,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。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,那有多好啊!”一个男的说:“是啊,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,咱们又太穷。”姑娘说:“哥哥,你别难过,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。”

(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,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把贝多芬深深地感动。哥哥因为“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”,家里“又太穷”,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、内疚。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,反过来温言相慰,懂事地叫哥哥“别难过”。兄妹互相体贴,手足之情感人至深。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“随便说说”,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。这种真挚的感情也感染了我们的音乐家。)

② 一曲完了,她激动地说:“弹得多纯熟啊!感情多深哪!您,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?”

(我觉得这一句是分两部分来写的。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对贝多芬弹琴的评价,说他弹得十分纯熟,还有感情很深;第二部分写了盲姑娘不但爱音乐,而且还十分懂音乐,她有很高的欣赏水平。)

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,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,而是凭感情。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。在这么一个小镇上,在一所茅屋里,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,音乐家遇到了懂得自己音乐的人,这叫遇到了什么啊?

(知音。)

什么叫“知音”?

贝多芬遇到了“知音”他的心情会怎样?

指导好朗读。

而且这位“知音”不是一般的人。

(简单学习“窗前有架旧钢琴,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,脸很清秀,可是眼睛瞎了。”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,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,她非常懂音乐,她用心去听音乐,所以她能听出是贝多芬在弹。)

③ 贝多芬说:“不,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。”

④ 贝多芬没有回答,他问盲姑娘:“您爱听吗?我再给您弹一首吧。”

从这两个地方,你感受到的是贝多芬的什么?

(平民思想,同情穷人等。)

⑤ 小结:

贝多芬是为谁而创作《月光曲》的啊?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?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,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?

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,深深地感动着贝多芬;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感悟更是让贝多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,使得有着自由、平等、博爱思想的音乐大师有了即兴创作的冲动。那他为什么要创作《月光曲》而不是别的什么曲呢?

板书:

有感于知音

⑵ 景(清幽、幽静):

① 有一年秋天,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,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。一天夜晚,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……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,弹的正是他的曲子。

A、从“幽静”一词能想象到什么?

(光线不明亮,只有淡淡的月光,周围很安静。)

B、对,这样的环境就叫“幽静”。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?

(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,他肯定很愉快。一个秋天的夜晚,月亮分外清朗,月光下,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,莱茵河环绕着一座小镇,小镇具有古典气息。河水清澈,湖面静谧。夜晚时分,贝多芬刚刚结束演出,抱着轻松、闲适、愉悦的心情借着月色在一条小路上散步。多么悠闲、惬意啊。)

板书:

莱茵河畔静夜图

C、“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,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,弹的正是他的曲子,他会怎么想?”比如你晚上去散步,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,听到里面有朗读声,在朗读什么?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,你心情会怎么样?

(高兴。)

(“惊讶”?)

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,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,不是很正常吗?需要那么惊讶吗?让他惊讶的是什么呢?

D、理解“断断续续”:

正因为贝多芬好奇、疑惑,所以他就──走近茅屋。

② 茅屋里点着一枝蜡烛。在微弱的烛光下……

③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。月光照进窗子来,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,显得格外清幽。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,借着清幽的月光,按起琴键来。

(展现的是月光照射下,茅屋显得低矮而破旧,屋内的陈设更显得寒伧,烛光是微弱的,钢琴是陈旧的,但茅屋里却洋溢着和谐而祥乐的气氛。月光照进窗子来,茅屋里的一切都好像披上了银纱。板书:“茅舍借月弹曲图”。)

五、借助板书小结课堂,引出下节课的探究方向

现在你又会用怎样一句话来评价贝多芬呢?这个民间传说,让我们领略了音乐家同情劳动人民,愿为知音创作的博大高尚的情怀。大师不愧为大师啊!

再读第9自然段,《月光曲》到底描述的是怎样一副画面呢?又是怎样的旋律呢?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。

《月光曲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